非遺項目英歌舞登場。
春官“天團”一起送福。
滑稽的穿搭格外吸睛。
舞獅表演精彩上演。
新生代為社火注入滿滿活力。
喜氣洋洋耍社火。
社火,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瑰寶,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祝福,展現出各地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文化魅力。
2月12日,“相約六盤山·歡樂過大年”寧夏固原第二屆全國社火大賽在固原市原州區火熱開場,來自福建、廣東、陜西、甘肅、寧夏等省區的18支社火隊相聚六盤山下,為各地群眾、游客以及全國網友呈上一場融合傳統民俗與現代創意,飽含民族團結、東西協作等內容的文化盛宴。
A
“板凳龍”、英歌舞、安塞腰鼓 火爆出圈的社火讓觀眾大飽眼福
比賽還沒開始,主會場門口已經擠滿了觀眾——提著板凳的,背著孩子的,拄著拐杖的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此,期盼社火早點開耍。
白婳帶著兩個兒子在舞臺前觀看暖場的鑼鼓秀。6歲的哥哥和4歲的弟弟身著迷你版軍大衣,手牽著手,全神貫注觀看。“早晨雖然冷,我還是想讓孩子看一看傳統文化表演,感受年的氣息。”白婳說。
9時許,激動人心的時刻終于到來。打頭陣的是來自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的巨石社火隊,12位青春靚麗的表演者為大家帶來一出高顏值的“板凳龍”。“我們的社火隊由志愿者和居民等組成,今天要用‘板凳龍’表演,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。”隊長劉浩介紹,“板凳龍”又稱“橋燈”,在福建農村地區盛行。據傳,“板凳龍”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,人們為了慶祝豐收和新年,將板凳串聯起來,每節板凳上裝有燈籠或彩燈,整體形似一條蜿蜒的巨龍。在舞動時,人們手持板凳,隨著鼓點和樂器的節奏,模擬龍的游動,形成一幅壯觀的景象。
鼓聲起,英歌動。緊接著,超燃的非遺節目英歌舞登場。“潮響英歌舞傳承于全國文藝最高獎項‘山花獎’的泥溝英歌。表演者手持雙槌,通過中腰發力,身下扣槌,由下至上交替垂直擊打。”廣東潮州潮響英歌隊的吳家鴻帶著30多名來自潮汕體育運動學校的學生參加社火大賽。隊員們手腕靈活轉動,打出漂亮的槌花,如同無數的“8”字在眼前輪轉,令人目不暇接。“英歌舞不僅能跨越千山萬水,還能穿透歲月的長河,觸動心弦。”固原市民郭小娟說。
被譽為“天下第一鼓”、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陜西安塞腰鼓表演也來到比賽現場。跟隨著震天響的鼓點、镲聲,頭裹白羊肚毛巾的腰鼓手們斜背響鼓,手握系著紅色飄帶的鼓槌,邁著矯健歡快的步伐擊打著鼓,生動展現了深植于黃土高原、代代相傳的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。
B
“00”后小孩哥小孩姐上場 傳統文化在新生代中傳承
參賽隊伍中,有不少小孩哥、小孩姐。他們或扮演俏皮的“齊天大圣”,或扮演滿地撒嬌打滾的小獅子,或扭起秧歌打起鼓……
來自石嘴山市惠農區的熊嘉妮14歲,與姑姑、表姐一起來表演。秧歌對從小學舞蹈的她來說,“So easy!輕松拿捏。”
12歲的王者也來自深圳萬科雙語學校,是廣東潮州潮響英歌隊年齡最小的隊員。“我參加夏令營時,被隊長看中,就加入了英歌舞隊。”王者也說。
16歲的寇宇豪作為安塞腰鼓社火隊年齡最小的隊員,用剛勁奔放的舞姿展現了陜北民眾憨厚樸實、悍勇威猛的獨特個性。寇宇豪說:“我從小就對社火感興趣。過年前夕,家人和我說寧夏固原市要舉辦全國社火大賽,我認為這是展示自己技藝的好機會,就和哥哥姐姐們來到了固原。”
甘肅省莊浪縣非遺保護協會社火代表隊的胡苗苗和74歲的爺爺一起來參賽。“從小耳濡目染,就喜歡上了社火。”活潑靈動的胡苗苗扮演的是楊門女將穆桂英。爺爺雖然沒有登臺表演,卻是社火隊的靈魂人物,他的角色是“藝術指導”。每個人物臉譜該怎么畫,該穿什么樣的衣服,佩戴什么樣的頭飾,用什么來做道具,大家都聽他的。因為他可是社火隊的“扛把子”,耍了一輩子社火,如今因為年齡關系才退居幕后。
西南石油大學學生童家樂是涇源縣社火隊的一員,他與同伴們共同演繹了傳統節目“趕牛”。童家樂說,為了此次社火大賽,他們精心排練了十幾天。
C
“硒杞羊養”、筆墨紙硯、“媽媽的油香” 競技場成展示鄉土特色的大舞臺
石嘴山市惠農區燕子墩鄉社火隊,有個很帶感的名字——“硒杞羊養”,不僅有喜氣洋洋的寓意,還充分展示了地域特色和當地產業優勢。“硒”代表燕子墩鄉土地中富含硒元素,為甜瓜等農產品賦予獨特的營養價值;“杞”指的是枸杞種植產業,枸杞是燕子墩鄉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;“羊”象征著當地發達的養殖業;“養”指的是康養,指燕子墩鄉乘著重點小城鎮建設東風,建設成康養中心城鎮。“硒杞羊養”已成為燕子墩鄉產業興旺的4張亮麗名片。燕子墩鄉工作人員魏巧玲說,這支上百人的社火隊由各村文藝愛好者組成,通過彩車、秧歌、舞龍、旱船、趕毛驢、摔跤等表演形式,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相融合,多年來一直活躍在當地各類民俗活動中。
有著“中國社火文化之鄉”之稱的隆德縣,組織了一支400多人的社火“天團”,還將“私塾”搬上了彩車。彩車上有老先生教孩子們讀書寫字的生動場景,毛筆、硯臺、暖鍋食材等元素凸顯了隆德縣“中國書法之鄉”和隆德暖鍋的鮮明特色。這支隊伍帶來高臺社火、高蹺社火、扛社火、鼓樂社火、跑社火、地攤社火,堪稱社火大薈萃。
作為中國首個文學之鄉、西芹之鄉、馬鈴薯之鄉和“華夏古錢幣收藏第一縣”,西吉縣組織了一支280多人的豪華社火方隊。為了宣傳西吉特產,西吉社火隊的花車上印著醒目的“媽媽的油香”。這支隊伍表演了春官送福、舞獅、旱船、舞龍、跑驢、秧歌、社火雜耍等。最震撼人心的當數牧童鞭,多次在全國性比賽中奪得金獎。在此次社火大賽中,西吉縣社火隊摘得第一名的桂冠。
D
民族團結之花絢麗綻放 社火大賽為東西部文化交流“上分”
全國社火大賽,不僅僅是各省區社火的展示,更是一場民族大聯歡。
“花兒”是我國西北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民歌體裁,誕生于多民族聚居、交流與融合的深厚土壤之中。悠揚的曲調、質樸的歌詞、真摯的情感,傳唱著歷史的滄桑變遷,訴說著各民族的多彩生活。當天,涇源縣社火隊不僅表演了寧夏首部實景花兒歌舞劇《柳毅傳書》片段,還來了一段“花兒”聯唱。同時,涇源縣社火隊還在現場玩起“趕牛”。這一被譽為“六盤山里的曲棍球”的古老民間游藝活動,多次代表寧夏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,并屢獲殊榮。
“福建與寧夏有著深厚的淵源,兩地在經濟、教育、衛生等多個領域展開了廣泛的合作。此次大賽,我們也邀請了來自福建的優秀社火隊伍參與,旨在進一步深化閩寧兩地文化互動,讓更多人了解閩寧協作的成果,感受兩地人民的深厚情誼。”固原市原州區文化旅游廣電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通過舉辦這樣的活動,希望激發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,增強文化自信,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。同時,也希望向世界展示中國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。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陳永峰 師越/文 季正 見習記者 楊愷/圖)